「修心」閉關六 | 看見苦痛,抓住學佛好時機

關鍵是你怎麼想?

再來回到經文,「取次從自起」,這句要怎麼去修持、思維呢?這裡的「從自起」,是從自己先開始想起,就像自己想要得到的是快樂、不要痛苦,想要離苦得樂。從了解自己,接著想所有眾生也是一樣的,都跟我一樣想離苦得樂,從自己開始想,然後擴及到所有眾生。進一步你會想說,我要如何離苦得樂,方法是什麼?同樣地,你也會進一步去想那要怎麼幫助其他眾生離苦得樂等。大致的解釋就是從自己開始觀修,當然還有其他的講解方式,不過這裡就不多說,以上是解釋《修心七要》的前行跟正行當中的兩個部分。

修心第三要:轉惡緣為道用

接著是七要當中的第三個,也就是:「轉惡緣為道用」的部分。這是一種普遍的修持觀修,就是: 「罪滿情器時,惡緣成覺道」。這句是在告訴我們說,當環境紛亂、生命也煩惱熾盛的當下,要怎麼將惡緣轉為善緣、轉為道用。換句話說,你可以讓惡緣成為你生起出離心、菩提心的助緣。之前曾說到,越到後面,會發現修持真是困難,像學騎腳踏車,一開始學的時候,如果平順的路都沒有辦法騎得很穩,那麼滿地都是亂七八糟的石頭時(惡滿情器時),就真的很難騎得好了。

「轉惡緣為道用」分為三部分:一、是依止世俗菩提心而轉惡緣為道用,二是依止勝義菩提心而轉惡緣為道用,三是依止一些特殊的行持而轉惡緣為道用。

「報應皆歸一」如何做到?

依靠世俗菩提心有兩個句子:「報應皆歸一, 修一切大恩。」其中的「修一切大恩」也翻譯成: 「思眾皆有恩」,「報應皆歸一」指的是什麼呢? 就是生命裡會遇到很多的報應,可能生病或諸事不順等亂七八糟的問題,我們會覺得一定都是別人的錯,但這裡告訴我們,這一切的問題、紛爭,其實只有一個原因,就是我們的我執。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「我執」,不會有這些問題或報應。所以「報應皆歸一」,要想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,自己的我執造成的,不是他人。其實這是很難做到的。

舉例來說,有人拿棍子打你的頭,你要想,這不是他人的過錯,是因為自己的問題導致,其實並不簡單。因為你什麼都沒做,而他人突然拿一根棍子打你,你一定會想:他神經病、怎麼亂打人。但此時應該要想:這是我自己的問題。這實在不太容易,尤其當你遭遇病痛或突然被打,任何時候我們會抱怨:「我生病了」、「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」,或者「我不爽」……等等。如果從「報應皆歸一」的想法回答,就知道其實問題是出在自己,是因為我執不是其他人。

「修一切大恩」兩種觀修

接著第二句:「修一切大恩」,這裡修的「一切」是對象,大概有兩種:傷害你的人以及幫助你、利益你的人。換句話說,對於幫助你的人, 要思維他具備很大的恩德,這並不會很困難,他本來就對你很好,他對你有恩;最難的是那些傷害過你的人,你也要想他對你是有恩的,這其實很不容易。

就像之前提到「思維一切如母眾生都有恩」,有兩種方式觀修。其中第二種提到,從佛法的角度來說,沒有眾生的話,你也沒有辦法完成菩薩六度等的修持,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傷害你的人, 你也不可能完成忍辱的修持。也就是說,如果傷害你的人沒有造成你的痛苦,你也沒有辦法對輪迴生起出離心,所以他是對你有恩德的。

好比佛經裡說,很多天人,例如無色界、色界的天人,他們沒有辦法修持佛法,就是因為他們在天界中太享受了,沒有人世間的痛苦,因此沒有辦法生起出離心。所以,我們生為人道反而是件好事,因為它能夠幫助你生起出離心,幫助你修持忍辱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修一切大恩,包括遭遇的病苦或那些傷害你的人,其實都是一個好機會,他幫助你圓滿了忍辱,幫助你生起出離心,因此你要感恩這一切的狀況。

舉例來說,如果岡波巴大師的太太、小孩沒有死,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就,還是跟我們一樣的生活著。因為他的妻小死了,所以他才生起出離心,出家學習佛法,變成一個成就者。再舉個例子,密勒日巴的親戚如果沒有害他,他也是跟我們一樣,因為親戚害他,造就他學習佛法然後得道。所以平常的苦、病,從佛法的角度來講,都變成學習佛法的機會。我們對於這些人事物還是要感恩,事情來的時候還是要感恩。不是心情好的時候才要感恩,真的事情來的時候就馬上吵鬧、打架。

問答

問:如何累積解脫道的福德資糧?當義工之後,功德迴向早成佛道,這樣算不算累積解脫道的福德資糧?
答:當義工是不是有助於解脫,要這麼看:如果義工的工作與解脫本身有關,迴向應該有用,如果義工的工作與解脫無關,迴向應該也和解脫無關,因為要看功德。舉例來說,我要給你食物但卻給了毛巾,最後你說要迴向說你吃完,但毛巾根本不是食物。還有,我沒有說義工是不可以做、是錯的,義工也是一種善,有相應於福德的善,也有相應於解脫的善。

問:如何對治心中的不平?
答:對治的方法是:「報應皆歸一,修一切大恩」,以及「雜修二取捨,彼二乘風息」。

問:想幫助孩子增加法緣,因此我會帶孩子參加法會、親近上師,這樣子有幫助嗎,或者該怎麼做才會幫助孩子增加法緣?
答:帶孩子參加法會、聽課是好事,但最好的是媽媽的心要改好,自己的心中有佛法,就會影響到孩子。媽媽只是念阿彌佛陀,這樣是無法改變孩子。只有自己心善,理解佛法,這樣就可以幫助到孩子。所以帶孩子去參加法會是件好事,但不是最好的,最好的是自己修持佛法。

問:請問堪布,經典說:「雜修二取捨,彼二乘風息」,同時在修前行的自他交換,這樣的方法怎麼配合練習觀想打坐,尤其這裡說「彼二乘風息」」,呼吸要怎樣配合觀修呢?
答:呼吸是氣息自然出去、進來,跟學習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。人都會呼吸,沒有呼吸就死掉了,而平常大家都在呼吸,也沒有成佛。因為「自他交換法」觀想的是取捨,如果有一個東西會比較容易觀想,而呼吸是比較具象的東西,依靠呼氣這個具象的東西,就比較容易做抽象的給予。這裡說取捨的方式要「乘風息」,就是透過具象的呼吸會比較容易修持。透過呼氣想著要「給予」,透過「吸氣」觀想拔苦,「給予」和「拔除」這樣一個抽象的想法,透過具象的呼氣給予和吸氣拔除會比較容易,所以配合呼吸來修持,是這樣的一個關聯性。

學打坐有另外一種方法叫止。止,還是要靠呼吸,因為修止還是要有一個對象、一個所緣境。這時候用呼吸來練習,心比較不會散亂。這裡提到呼吸的修持方法,是幫助你修持取捨,一般叫施受法。做施受法的同時,也在做止的禪修。重點在於,如果能夠了解:修持一個法的時候,其他的法都包含其中了,同時也通透、了解到其他的法。如果對於一個法為什麼修、怎麼修都沒有去學習,那麼你會發現,任何你學的法之間都沒有關聯,而且沒有一個法能修得好。所以話再說回來,學習跟了解怎麼修學佛法,是最重要的。

問:成佛一定要出家嗎?
答:這應該是不明白出家是什麼,出家不是穿袈裟,也不是剃度。出家的意思就是「我發誓不害眾生」,因此選擇出家。

出家有四根本戒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害他,四根本戒的目的就是不害他。四根本戒之外,出家戒還有很多支分的戒,如果你違犯支分的戒,就會損害到四根本戒,就可能會傷害到別人,所以支分的戒也都不要去做。

根本來講,但最重要的出家戒是不害他。四根本戒如下:
一、不殺生、不殺人:所謂出家能不能成佛,其實了解出家戒後,就知道真正跟成佛有關的是出家的誓言,如果違犯了誓言、傷害了眾生,應該就無法成佛。如果能夠做到,就是另一個情況。所以重點是有沒有違犯誓言。
二、不偷盜:可以想一想是偷盜和成佛比較有關,還是不偷盜和成佛有關。
三、不妄語:這裡的妄語是「妄說上人法」,是指自己沒有得到證悟卻說自己得到證悟的話。這裡也可以想一想,如果說了妄語的話,那你可能成佛嗎?
四、不淫、梵行:如果有太太或先生、小孩要照顧,就有很多牽絆,可能就無法好好學習。

所以什麼叫做出家?就是有沒有持守這四個根本戒。可以這麼說,持守就是出家人,沒有持守就不是出家人。
所以出家不是穿袈裟或剃度,釋迦牟尼佛一開始是沒有穿袈裟的,後來因為一位國王拜師拜到外道,所以問佛陀可不可以知道誰是出家人,所以後來的出家人穿上了袈裟。這裡有兩個原因:一是要恭敬三寶,知道誰是出家人;另一原因是穿了袈裟就不敢做壞事。因為穿得和別人不一樣,就比較不好意思做壞事。因果不一定相信,但是不好意思是有的。

出家的衣服,經典裡說有三種顏色。雖然可以看到南傳、北傳、藏傳衣服的顏色不同,但基本上都不離開當初佛陀所制定的三種顏色。不同的僧服在各個的地區又有不同的樣式出現,像我身上這件紅色的背心,加上裡面橘色的襯衣,這兩個也都不是佛制的,而是在藏傳裡面設計出來的僧服。還有漢傳僧服的樣式,也不是經典裡面有的,而是漢地的佛教徒做出來的。

經典裡有漢傳袈裟、藏傳袈裟。因為印度很熱,所以經典裡的袈裟是:外面是袈裟,裡面穿的是保護袈裟不被汗水弄髒的衣服。袈裟一般來說是紅祖衣,佛制的不論是密教或顯教,就是衣服上有很多條橫就叫袈裟、三衣。而若紅色衣上沒有任何條紋的,這其實是內襯,是保護袈裟不要被汗水弄髒的,是身體和袈裟中間的衣服。

很多人都誤以為出家是外相上的叫出家,但講到出家,其實出家誓言是什麼?出家戒是什麼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譬如在受出家戒的時候,戒師會問你說,可持否?意思就是可以持守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妄語、不淫等的戒,那你就要回答「可以持」,這就是你的誓言,這才構成了出家的戒,才可以成為一個出家人。換句話說,一個出家人願意披上這身衣服,就在做一個宣誓,意思是說「我不傷害別人」,是這個意思。但做不做得到,另當別論。但這身衣服宣誓的就是──我不害眾生。

 

摘自2017年春季號《善報》

分享本文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