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心禪七閉關 | 減法的歷程:回到「無做」,回到本然

關於學習、修持的過程,和大家解釋一下,

我們目前所說的心和妄念,都還不是當下經驗,
都是過去的記憶,都和過去的習氣有闗,
比如你上過佛學課,認識很多名相,就很難不造作,
大手印、大圓滿最高見地是「無做」,回歸本然,
它是修持的最終目的,最高成果。

但一提到目的、成果,就好像要做點什麼,
(你會發覺經論用語都很嚴謹,避免自相矛盾,
但禪修經典用語都比較簡單直接),
要達到的那個結果,就是無做,回到本然。

我們現在的習性就是造作,還沒養成無作的習性,
現在就是有善有惡什麼都做,
我們的程度是知道要不造作,但做不到,
怎麼裝不造作,看起來都很故意。

經典中說,這時為了想辦法「不做」,
要先把身語意三方面都分成「做」和「不做」這兩組,
不可以做惡,要做善,這就叫前行,
前行的階段性目標,是透過做善、不做惡,開始前往「不做」。

當前行做得好,再往前一步,來到正行,就來到止和觀,
正行第一步是止,
不再那麼重視善和惡,連善的都不做,連善都放下。
在正行階段,只要是「做」都有問題,
所以連大禮拜或念誦都要放下,那些在這階段全部都是妄念,
所有身語的善行都要放下,一步步朝「無做」方向努力,
因為這個輪迴都是「做」出來的。

止的時候是刻意想一件事,專注在一個所緣境,其他都是妄念,
連阿彌陀佛也不可以想,阿彌陀佛當然是好的,
但在止的階段,這跟你想起一個壞人一樣,都是「妄念」。

止做得穩定了,就進入正行的第二部分:觀,
這時就要好好去觀察,就有機會見到事物的真實面貌,
看心的真實面目是什麼,細節的看,
看到真實面目,那就是開悟。

以上是整個從前行到正行的過程。

我們現在有很多亂七八糟的妄想,往外做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,
先用止把心往內帶,讓它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,
讓它穩定,漸漸養成不做的習氣;
接著用觀去看本質,安住在本質上,
只是無做,回到本來的狀態,那就是開悟,
等到可以二十四小時都安住在本質上,那就是佛了。

 

本文及圖片轉載自化育臉書

分享本文 :